革新中国教育十二策

作者:刘庚子    来源:《南方周末》2010年6月3日

  编者按: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博士,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客座教授,校董,曾办过学校。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其实很多都明摆着,但由于一些人维护既得利益,不肯直说。作者敢于说破,并提出了很有见地的建议。供教育主管部门及其他关注中国教育改革的读者参考。

  一、高考招生不应急于扩大多样化

  我认为,对已实行的高校招生的多样化不应急于再扩大、推进,而应总结、规范、改正、加强监督。

  已实行的这些高校招生的改革尝试,虽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病,也有一定成效(有些是校际竞争推动产生的新办法),但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要做到公正、少出问题怕是不可能。在追求更好时首先要想到防止更坏。

  对这些多样化的招生办法,现在社会上已议论纷纷,很容易成为热点,出点事就可能引起公愤,成为责难、攻击的焦点。现有的多样化的高考招生办法,总的来说对贫困农村的孩子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是不利的。一些统计表明,进北大清华等名校的农村孩子的比例大幅度减少。

  据了解,由于达到中学生某种竞赛成绩的可直接保送上大学或可在总成绩中加分,一些中学便在有关的竞赛中用各种办法帮自己学生作弊,特别是在化学实验等环节及科技发明竞赛上。

  社会上对省级三好、班干部加分意见最大,因为这最容易使有势力的家长和学校合伙作弊(假三好、假华侨、假少数民族等等防不胜防)。既然是三好,考就是了,还加什么分。

  高考这根神经太敏感。它是没有底线的社会中公正、道德的最后一道防线,应慎之又慎!

  另外,中医学院招生应加考专门的课程,让一些有志于中医的孩子从初、高中就课余从师学医,否则,中医术怕真要无以为继了。中医很特别,是现代科学、学科之外的学问。

  二、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这首先是一个社会问题,而不只是个教育问题;首先是整个政府的事,而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但这个问题已积累了多年,不能再拖下去,否则矛盾的焦点又会集中到教育部门。

  导致这个问题的直接原因是普通高校爆炸性扩招。因此,普通高校本科生、研究生的招生应逐步减下来。特别是“三本”的招生人数。

  此外,中国的教育结构非常不合理。普通中学、普通高校招生多了,而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及成人再培训发展不够。

  大学生、研究生就业难表明了公共教育资源和家庭教育资源的浪费。既给学生家庭造成了很大经济负担,又使一些年轻人学不到真本领,成了一些干不了力气活,没有糊口一技的无用之人。

  许多农村孩子,从小不干活,只读书,花了那么多钱,结果找不到工作。这些年农村普通中学退学的很多,也算一种市场调节。现在一些家庭有一种花这么多钱上大学是被骗的看法。如同1990年代,有些县市政府利用农村人想进城的愿望,让其交钱办农转非,结果一些农村人花钱成了城里人,却既没了地又没有工作(或进了工厂,没几天工厂就不行了)。这些年高校扩招,也有点高校利用农村人的旧观念,糊弄人交钱上学的意思。

  三、适度帮助大学贫困生

  大学贫困生问题,每年都会被拿来拨动全社会的同情心。这涉及到教育“产业化、市场化”问题,也涉及到对教育公平的理解。

  上大学,从不收费到高收费,如同中国城市居民住房的变化,方向是对的,但走向了极端。原先城市居民都住单位或房管局的廉租房,后来全改成了商品房,但没有充分考虑到,在新情况下要搞好保障性住房,特别是新方式的廉租房。

  上大学原先不收费,还有助学金,特别是师范生。现在高收费,政府和高校首先确实应做好学费的减免、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岗位的工作。这件事社会反响也很大。现在教育“产业化、市场化”已被公认错误,人们总对高校收费心怀怨气。

  教育不可能完全平等,但对于低收入家庭的学生,特别突出,确有天赋的,现在通过校际生源竞争应该基本可以解决——减免学费,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岗位等。对成绩等各方面情况一般的贫困生,若个人意愿一定要上普遍高校,则学校没有义务一定要给他很多帮助,只能酌情处理。

  现在舆论倾向是,只要上大学就是好事,就应支持,赞助。其实不同的人情况不同。社会舆论不应一般地鼓励赞助贫困家庭的孩子上普遍高校,特别是“三本”(个人、公司等特别原因针对某个人资助另论)。

  人到18岁,就有责任在经济上帮助家庭。如果一个学生认为上大学比在经济上帮助特别贫困的家庭更重要,那在做人上教育就是失败的。应该鼓励贫困家庭的孩子不要依赖他人、社会,自立自强。学技术,上职校,早就业,早帮助家庭,这样的孩子才能成器。

  上个教学水平低的普通高校,四年就过去了,学不到真东西,帮不了家庭。生命和钱财双重浪费。李嘉诚没上大学,盖茨退了学,华罗庚自学,陈寅恪游学,里根上业余大学,许多发明家、有独门技术的能人都没上过大学。

  大学不应再是年轻人惟一的梦想,更不应是神话。不应再是年轻人发展的惟一途径。

  四、扩大学校自主自治权

  应通过行政条例,在学校设立校务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等,使之有权力,有个决策程序,而不能只是“一把手”说了算。高校自治权力大,才能培养出自己的传统、风格、特色,也才能产生大大小小的真正的教育家,而不是靠财力(行政拨款)和生源搞重点。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多吸收一些有教师和高校工作经历的人。现在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一些人,大学一毕业就在教育行政机关工作,许多已在领导岗位,他们也自认为是教育专家,这怕要误事。

  不久前,质检工商部门出台的电动车生产标准又收回,就是不拿企业、市场当回事,不懂工厂生产,衙门作风之一例。教育界完全行政背景的人也会干出类似的事。

  五、教授治校与董事会治校

  “教授治校”这个提法其实有问题。教学和研究方面的事,学校的教授机构如教授委员会可有决策权。教授还可通过职代会,参与决策学校的其他事项。但是整个学校的管理、经营、发展决策则应由学校董事会决定。

  董事会的组成,根据当前的体制环境,应有学校行政主要领导、教授、行政主管部门及拨款部门的负责人或二线、退休的原负责人,特别是应有一定数量的热心教育、懂教育、赞助教育的社会人士为成员。

  六、科研体系应去繁琐化

  1.大学必须有自由创造的精神,否则不可能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为此,高校管理、教学、科研的评价体系都不应太细,而应去繁琐化。

  2.核心期刊制度也是这些年人为设计的一大弊病,这完全是仿计划经济的观念来的,除了增加学界腐败外没有什么真正的好处。

  3.科研经费上多给青年教师一些扶持,防止学霸,使高校保持活力。

  4.名校要搞教师培训,特别针对“三本”院校的教师,即便他已是博士。

  七、增加历史学课

  1.学生是交了学费上大学的,应该把时间精力多用于学习将来工作需要的知识。

  2.建议改善中外历史教材内容,使其更接近真实。在所有专业课时中,分出更多时间讲中外历史。因为,历史课能更好地增加学生社会意识中的理性。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历代较真实的历史记载及后世的不断学习,是中华民族绵绵不绝,且较具理性的一个重要原因,重视历史学习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优点,应继承发扬,这有利于当今中国社会心态保持理性。中小学历史教材也应改善(美国许多高中最主要的课是英文、数学、历史)。

  八、万不可再搞“少年班”

  刚刚听说,有的院校为了培养“创新人才”,又在搞类似1980年代中国科大搞的那种特殊少年班。这恐怕又谬之千里了,那种班最多能成就几个才子,决然培养不出大师来。相反,搞不好很容易就会害了聪明孩子。大学之道还是在“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九、改革硕士研究生学制

  研究类学科可以2-3年,应用类学科应该改变。以金融学为例,英国是本科毕业后就可以考,学制一年半。实际是在本科学习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再加强一下,培养点研究能力就工作。而美国大多数学校,金融学与MBA一样要三年工作经历,才可报考,学制两年。这两种方式各有其合理之处,都比我们现行的不管你什么专业都学三年好。

  十、教育不能产业化,一定要社会化

  对社会化要做解释。否则,人们会认为是产业化、市场化变个说法。社会化就是政府不包办、不垄断教育(包括教育内容)。

  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就有办教育的权利。政府包办,既包不了,又很累。如同搞计划经济,是搞不好的。

  在公办为主体的情况下,发挥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进一步使教育多样化,避免单一性。以满足这个巨型国家的多样化需求,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样化的元素。也只有这样,教育才真正有活力。

  十一、中小学改革六条建议

  与教育资源的区域平衡相伴随,要培养创新人才、一流人才,还要改变教学方式、教学内容。

  1.试行小班制,逐步推广。小学15-20人,初中20-25人,高中25-30人。推行快乐教育、人格教育。

  2.配齐“副”课教师,强化“副”课教学(这还可增加就业)。

  3.学校不仅应加强体育、音乐、美术等教学,还应在教师带领指导下,形成各种学生社团,兴趣、趣味小组,特别是户外游戏活动,手工、工艺、技术操作、真正的劳动及艺术合唱。还是应让每个学生都进一个队或小组,魔术、杂技、地方戏(京剧进音乐课是应该的,但把样板戏搞进去怕是有问题)。学校也可与社会专业团体合作搞些兴趣活动小组,至少可挖掘学生多方面发展的可能性,强壮体魄,减少近视眼(中小学生近视眼问题相当突出)。

  4.各级教研室要真搞教研,要把教研、考试出题的权力还给学校教师。现在教研室搞辅导小册子,赚学生的钱,实在不像话。

  5.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再培训。相当多的教师,从小上学到长大当教师,只读教材及与教学考试直接相关的一点书,知识素养较低,其他素养就更不用提了。

  6.英语国家初高中都有一门古典课,学习《大宪章》、《莎士比亚》等古典文献,没修过这门课的学生不可报大学法学系等。我国历史悠久,古典文献多,可否也开类似一门课,专学古典,选些先秦诸子、史书、典章制度、政论诗赋。

  似应在小学中学加点经济、理财、会计课程。

  十二、职业教育应向外国开放

  1.职业教育应是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教育发展的重点,应完全向民间、社会和外国开放办学。特别是要加强与德国等职业技术教育搞得好的国家合作。职业教育应是教育开放的领先区域。

  2.政府应大力从财务和政策上扶持民办、合作办的职业教育,特别是实习设备和技能教师的配置和培养,使其尽快提高质量水平。

  3.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提高其社会地位,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优秀学生到职业学院教学、学习,以减少普通高校的学生。

  结语:内部少折腾,外部少干扰

  怎样才能办好教育?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明白怎样的教育算是好的教育。对这个问题,中国社会一时半会达不成基本共识,即便教育部门给出一个描述,怕也难得公认。

  当然,谁也不会异想天开地认为中国的教三年五载就会达到一个多么高的水准。其实,中国的教育只要少一些内部折腾和外部干扰,可以走上一条逐渐改善之路。所谓内部折腾,例如时日去此不远之高校达标考评。高校须个个过关,所所高校无不全体动员,依照“标准”大造其假,还要大做评委的“工作”,高接远送,奉上厚重“纪念品”。真是不胜其烦,怨声载道。此类“大跃进”之遗风想来不会重演。所谓外部干扰,如有些部门今天教导少年儿童要这样,明天指示青少年要那样,学生教师三天两头不得安生。

  就把教育放给教育家、教师、学生自己去做可好?那样中国的教育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