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比20年前快乐吗

作者:萧然    来源:《平常道2》
  20年前,我很穷。

  那时候,我的月工资才70元,因此只有逢年过节才敢咬牙买9毛钱一包的“大重九”,平常只能抽4毛钱左右的烟。至于买第一辆自行车,70%的钱是借的。当初的情景至今还记得。那时候自行车凭票供应,有一种新牌子的自行车不用票,但199元一辆。同事买了一辆很让我羡慕,于是也想买。可一摸口袋,加上钢崩儿不过50元,而我的性格是想到了就一定要干,否则寝食难安。于是跑去和同事借了150元,买了这辆两个半月工资才能买的起的自行车。

  彩电、冰箱那更是奢侈的不得了,起码要攒个十年八年才能买得起。至于汽车,更是做梦也不敢想。

  但是,20年前,我很轻松并且快乐。

  轻松是因为没有压力。毕业时,辅导员拿着大名单宣布:张三到铁道部,李四到文化部……就是再不济,也能分到个像样的国营单位,因此那时候只要上了大学,就算进了保险箱。

  轻松还因为不怕得病。再大的病,治好治不好那是后话,但少有人为看不起病发愁,后面有单位、有国家撑腰呢。

  快乐是因为,虽然生活清贫,但大家都差不多。我挣70,领导也没多到哪去,而且他还拉家带口,未必就比我轻松。一眼望去,谁也不比谁强多少,于是心理特平衡。老祖宗早告诉咱了:不患寡而患不均,因为“均”,所以大家再穷也没的抱怨,那才是穷并快乐着。

  快乐还因为人际关系简单且温馨。刚毕业,旧被子扔在办公室,办公室的大姐看不过去,在我出差的时候抱回家,拆洗了不说,还把棉絮找人重新弹了,让我回来后感动的差点落泪。生病了,单位最大的领导在自己家煮了一碗卧了两个鸡蛋的面条,亲自端到单身宿舍,“趁热吃,发发汗就好了。”那感觉,领导就像父母……

  20年后,我富了。

  今天的收入,我几乎可以想吃啥就吃啥,想买啥就买啥,只要要求别太离谱。过去两个半月的收入才能买的起的自行车,现在一两天的收入就能买;过去要攒十年才能买得起的冰箱、彩电,如今一个月的收入可以买好几台;过去做梦也不敢想的汽车,如今也开上了……一句话,如今咱真的有钱了。

  但是,我突然发现,有了钱的我和20年前比,并没有更快乐,甚至还相反。

  首先,钱虽然多了,但是钱带来的快乐却少了。过去逢年过节才买的大重九抽起来津津有味,而如今,天天抽红塔山甚至红中华却没了滋味;过去借钱买的自行车那个喜欢,恨不得一天擦两遍,但如今十几万买的汽车,天天堵在路上,不仅体会不到当初自行车带来的快乐,反而为堵车心烦得天天骂娘;过去单位逢年过节发一筐鸡蛋就幸福的不得了,如今过节,单位发了丰厚的红包,往包里一塞,已经找不到幸福的感觉……

  更要命的是,除掉了“寡”,可“均”也跟着跑没影儿了。你有钱,一个月收入1万,可人家唱首歌就是10万;你住了百平米的房子,可同班同学却买了上千万一套的别墅……都是人,差别咋就这么大呢?于是,人比人气死人,心理开始失衡了。

  还有让我不快乐的是,人际关系中,过去一家人般其乐融融的温馨已经越来越希缺,因为竞争成了社会的主流。竞争的社会,不进则退,甚至进步比别人慢了就是退步。于是同事间别说帮你拆洗被子、送鸡蛋面几乎绝迹,能不给你下药、下拌儿就算好人了。大家你盯着我,我算计着你,没几个能过得轻松。如今的人际关系真成了打麻将,人人都是盯着上家,看着下家,你说心能不累?

  按说有钱总比没钱要好,经济毕竟是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咱在中学就知道。可为啥如今有了钱反而变得天天愁眉苦脸甚至苦大仇深起来?我们在发展了经济、挣到了钱的同时,到底丢了啥?

  前一段看到一个报道,联合国搞了个全球快乐指数调查,结果大出所料:全世界快乐指数最高的,不是最发达的美国,也不是自然环境最好的欧洲,而是一个经济很落后、生活很原始的太平洋岛国。这一调查结果让我似乎找到了些许答案:经济发展可以改变生活质量,但未必能催生快乐。快乐的根本来自内心的和谐,而内心的和谐来自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而这些仅仅靠发展经济是远远不够的。

  当然,我们必须明白,前面所说的20年前的那些快乐,未必是最好的、最坚实的快乐,今天的不快乐也未必都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如果我们在埋头发展经济的同时,而忘了关照我们的心灵,在强调竞争的同时,而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关怀,社会经济的发达就很难与个体身心的快乐成正比。因为经济再发达,钱在多,最多只能买来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但是无法买来人心的和谐与快乐的。
上一篇:低碳,低碳    下一篇:要纠结于房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