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台湾看医生

作者:李源溪 来源:豆瓣网

  我和医院渊源不浅。幼时体弱多病,是医院的常客。少女时期青春痘令人烦心,奔波于各个医院。2010年至2011年,我在台湾世新大学做交换生,前半年,打着继续看皮肤的旗号,亲历台湾三家医院(诊所)的治疗;后半年,我察觉淋巴结肿胀,就医于台大医院。在台北的时间虽然短暂,接触的医疗机构有限,但我还是感受到了台湾独特的医疗服务,让人久久难忘。


  充满温情是慈济

  到台湾后,脸上本来小面积的皮肤过敏愈演愈烈,朋友推荐去佛教慈济医院就诊。

  下车后,午后的阳光照耀着道路两旁的椰子树,高大的椰子树掩映着恢宏的慈济医院。我只知道慈济医院是佛教徒募集善款建的医院,想象中应该像普通寺庙一样简单朴素,没想到,一进门,身穿制服的义工排排站立,热情地迎向我,先一步步教我怎样填表格,再教我怎样取号。我到的时候已经接近11点,在网上预约的号时间已过。为此我很着急,一群阿妈温柔地安慰我,说:“妹妹,别担心,没事没事……”

  取到号后,发现还有50多人在我前面,要是在北京看病我肯定要焦虑死了,可是在这里,所有的人都安安静静。医院放着轻音乐,不一会儿听到有人喊:“请李源溪大德看诊。”“啊,大德?”那是什么,听起来像“得道高僧”一样,我心里嘀咕着。原来这就是佛教慈济医院的特色,把每位患者称为“大德”,义工称为“师兄师姐”。

  看病时,医师王小姐微笑着,得知我是交换生,她很不好意思地表示我不能享受台湾的全民医保,然后关切地询问了我在台北的生活,继而拿出一张纸,上面印有这种皮肤过敏病症的名字、发病原因、治疗效果、注意事项等,还教我念了该病症的英文,然后为我开药,一边开一边用台湾腔嘱咐我:“妹妹,我给你开的药没有类固醇,你不会打瞌睡喔,一定要保证睡眠喔,放松心情很快就会康复喔。”我刚刚站起来,王医生就在座位上前倾着上半身,甜甜地向我微笑,又加一句:“拜拜,感恩喔!”

  刚一下楼,我的药就已经准备妥当,护士递给女士药包时都会加问一句:“小姐有怀孕吗?”以此避免孕妇服用禁忌药品。药品包装得非常精美,药包上有清楚打印的用药方法,打开大的药包,每一种药的独立包装上面都印有患者的名字——以防拿错药。最让我惊叹的是,在我没有医保的情况下,一个月的疗程,只花了人民币100多块。

  等我走出医院大门回到高大的椰子树下,医院免费的接泊车来接我们,只见婴孩和妈妈、阿公和阿婆鱼贯而入。在这种环境里,你会觉得没有理由着急,满心都是欢喜。

  各有千秋的小诊所

  一次和世新大学的老师闲聊,她得知我被皮肤问题困扰很久,推荐我去专治皮肤的绮颜诊所看看。这家诊所位于台北的繁华地带,占地面积不大,却精致到难以用语言来形容。诊所是主诊大夫吴医师自己开办的,她本人皮肤紧致光滑,看起来貌若春花,完全想不到她是三个孩子的母亲,看到她会觉得她本人就是这间诊所最好的名片。她一边向我解释治疗原理和用药标准,一边给我一些合理的治疗建议,虽是私人诊所,但不勉强患者治病,也不推销药品。

  随着对校园愈发熟悉,我从台湾同学那里又得知了一家很有名的皮肤科诊所——黄曾宪皮肤科。这家诊所的特色是,在夜间也看诊。因为声名远扬,这家诊所火爆得不得了,想要预约上得从早上8点诊所一上班就开始拼命打电话。

  即便9点前就已打通了电话,我和我的朋友也被排在了一百多号之后,好在诊所距离台北师大很近,既有著名的师大夜市可供我们“血拼”消遣,也可以吃到各种美味的小吃。有一次约上号后,我们索性去了师大附近的餐厅吃了个大餐,到了凌晨才奔向诊所,看到上下眼皮不断打架的黄医生依然奋力坚持看完最后一个病人,我又钦佩又觉得这幅画面十分有趣。

  花园般的台大医院

  立春之后,台北的气候异常潮湿。我突然发觉脖子上的一串淋巴结有些许肿胀,为保险起见,我多换了几家医院检查,其中台大医院的就诊经历让人印象最为深刻。

  医院大厅是日式建筑,典雅的圆形屋顶至今保持着初建时的风貌。我去看病那天正巧赶上了每周的义工表演,有小提琴、竖琴及二胡表演。当音乐响起,不论是病患还是陪护都能在音乐声中放松心情。

  再向里面走,就到了医院的内庭花园,里面假山喷泉,树木葱茏,风在呢喃,鸟在叫,一旁还有简餐店提供早餐,人们三三两两啜一口咖啡……这画面定格的一瞬间,作为一个外来者,看着这里人们的生活状态,我心里既感动又矛盾:原来看病这件事——大陆最沉重的负担之一、最难办的一件事儿,在这里,竟然可以办得如此愉悦和简单。

  刹那间,我想起2009年在北京看皮肤科时,一个外地农村妇女抱着孩子北上求医时的情景。母亲给孩子吃错了药,致使小小的孩子脸上一片黄一片青。那个年轻的母亲挂不上号,坐在台阶上。她无助的眼神让人看了揪心不已。

  在台大医院看诊前要自行完成测血压的程序,这样既节省人力又节省时间。这天已临近傍晚,我没有挂上号,一位来自台湾南部的义工阿妈陪着我跑上跑下,一位叫刘嘉明的医生在我没有号的情况下主动帮我看病。

  看完一诊,刘医生告诉我需要做B超仔细检查一下。当我走出诊疗室,护士小姐递给我的账单上除了看病费用,连下面两次看诊的时间都提前帮我预约好了,还清楚地标明了要做检查的地点和地图。

  那一刻的心情跟半年前在台湾看病时大有不同,那时多是新鲜好玩,而当我辗转去过好几家台湾医院后,我发现不论大医院还是小诊所,虽风格不一,但都真切地体现了“为人服务”。我们经常说“人性化服务”,可究竟什么是人性化?在我一次次往返于台湾大大小小的医院间,从未遇到抱怨,从未感到疲惫,只有感动和喜悦,心里承载着满满的爱时,我突然明白,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周遭环境的布置,都全心全意从患者的角度出发——这就是人性化服务。

  有了在台湾相对丰富的就医经历后,我一直在思考大陆医院的就医环境该如何能提高?我不会将两地医院的发展状况做简单类比,因为前提条件不一样。例如,大陆有的落后地区甚至连医院都没有,何谈增加医院里精神层面的东西。再者,就医人数过多,加之部分患者有爽约的可能,导致医院很难提供像帮患者提前预约这一类的服务。

  台湾经济起飞早,社会发展已到了一定阶段,相较大陆多数人还得为基本生活奔波,台湾民众更有条件去医院志愿服务,带给他人关爱和体恤。

  但话又说回来,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医院在医疗技术和硬件不输台湾的同时,是否可以考虑着手改善医院的人文环境?这对于患者和医护人员都将是好事。

  医院其实是社会的缩影,台湾的医院让人如沐春风,也是因为台湾社会风气温情脉脉。就像有人说,在台湾,最美的风景其实是“人”。

  台湾的医院大多效率高、态度好、服务人性化,在某种意义上,台湾的医院很不像医院,而像艺术空间——环境布置充满美感,甚至像家——在充满爱的环境里,义工阿妈陪伴着你,音乐环绕着你,感恩之心温存着你。

  现在我离开台湾已一年有余,每每回忆起在台湾就医的经历,温暖还不时涌上心头。现在人虽在北京,但每当皮肤顽疾又发作时,台湾朋友便拿着我的照片去医院——我依旧在台湾看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