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花一直开着

作者:于坚 来源:读者杂志

  我在一个夏天的晚上去马云家,取和成从昭通带来的火腿。下楼的时候,马云说,昙花开了。就看见他家楼下的小花园里,有一丛光。那花园并没有电灯,是昙花之光,它将整个小花园都照亮了。盛开的昙花很大,花瓣是长的,看起来像一群高洁的鹤站在那里,而月光聚拢来成为羽毛。有些悲伤,美好的事物都是悲伤的,因为暗含着转瞬即逝,令人心里感动。昙花一现,一般也就三四个小时。如果不是被提醒,很容易就错过了。要等一年它才会再开。马云说,这种花真是太伟大了,一年就开这么一下。

  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看到昙花。我从来没有准备会看到昙花,我以为它是看不到的。神话、诗歌、形容词、神秘主义、浪漫主义等等簇拥着它,瞧瞧这些名称:琼花、月下美人、昙华、月来美人、夜会草、鬼仔花、韦陀花……我以为它只是一种说法,没有真身。也许以前我也见到过,但没有见过它的人提醒,我也不认识。马云像个使者一样,说了一声“昙花开了”,我才看见。提醒,不只是寺院的责任、教堂的责任,世界、人生中,大家都在彼此提醒,没有人提醒你,你就永远睡着。

  有一天在街上看见一个算命的,头发乱蓬蓬,看不出丝毫仙风道骨,他面前放着一张纸,上面仅写着一行字:提醒久困英雄。我眼前一亮。他是否真的能够提醒某位英雄“是时候了”,就像刘备提醒诸葛亮,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提醒”这两个字被他从茫茫词海里面拎了出来,提醒了我。以前也知道提醒这个词,也在许多琐事上用过“提醒”。直到这个“提醒”出来,我才领悟到提醒一词的真正重量。

  “时间到就提醒我”,这个时间可以是熬一罐药的时间,上一堂课的时间,坐在某处等着某事发生的时间,也可以是昙花一现之际的时间,耶稣复活的时间……都是提醒,但要有“提醒”。生命总是处在剥洋葱般的懵懂之中,这一层醒了,那一层还睡着。这一瓣亮了,那一瓣还在黑暗里。世界这个洋葱是不会自动提醒你的,它开了许多书店、图书馆,记录下无数知识、经验,但它决不会在某章某节自动为你勾出红线,提醒你。书本上的警句你永远不以为然,太抽象了。但提醒不是,它来自生命的在场。

  迷途之际,有人提醒你,不能朝那边走!塌方了。他之前来过。提醒往往来自具有教堂那种经验、威权的层面,提醒得借助他人的先觉。先知也就是那些知道“时间到了”“某事要发生了”的那些人。先知一般指的是神明。复活是哪一天,这只有上帝知道。昙花开了,马云先知,又告诉我,这也是提醒。

  对于人生,“马云”们的提醒更重要,这种提醒很日常,近在身边。他此前也提醒过我多次,昭通的梨花开了!卖打口带的老刘的店搬到白云巷了!走慢点儿,下雨,路滑呢!虽然琐屑,但有一种贴近人生的神性。他提醒了我,这是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神旨。

  有一次在翠湖公园门口,遇见我的年轻朋友杨,半年多没见他,一碰见就惨叫一声:“你的脸色太可怕了,赶紧去医院看看!”杨震慑于我的提醒,立即去了医院,他已是血癌晚期,后来过世了。如果大家彼此都不提醒,世界就失去了神性。饭后你嘴角沾了一颗饭粒,一桌的人看着难受,都不提醒,那你就倒霉了。提醒总是在东窗事发之前。如果没有任何人敢提醒你,或者大家都懒得提醒你,你这个人基本上也就完蛋了。

  马云的昙花提醒是多年前的事,后来我再没见过昙花开放。要故意提醒昙花开放是不可能的,它不开,怎么提醒?如果马云知道我不喜欢花,他也不会提醒。提醒乃神圣之事,提醒者都是郑重的。有些提醒的也许不是好事,令人不快,但是提醒乃神意的日常性出没,这种提醒不像教堂、寺庙的警示那样有偶像庇护着合法性,那样大张旗鼓,而是在日常生活的泥沼中小声地此起彼伏,很轻微,有意无意,都来自神的指使。魔鬼从不提醒人们,它幸灾乐祸,喜欢搞突然袭击。

  马云何时知道了昙花已开,谁提醒他的,已经无须根究了。总之,无数时间中,无数的人都提醒过别人,昙花因此得以在我们中间一直开着。

  (雪 纯摘自《羊城晚报》2014年4月8日,赵希岗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