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诗人的朋友圈

作者:六神磊磊 来源:读者

  公元719年,大唐王朝开元七年,在历史上是一个平静的年头。

   这一年,值得一记的几件事之一,就是五月份发生了日食。唐玄宗李隆基对此很不安,裁乐减膳,降低了生活标准。日食之后是连续的干旱,李隆基又被迫下令亲自核看囚徒的罪状,搞些减刑假释,以争取上天的宽免。

   一切都很平常,然而,对于盛唐诗人来说,还有一些更重要的事情,正悄无声息地在这一年发生着。

   王维的高端朋友圈

   王维关注着这一年即将举行的京兆府试。形势对他很不利,一个叫张九皋的才子行情看好。此人很有后台,哥哥张九龄官拜左补阙,在吏部专司考试选人,他本人还受到了玉真公主的青睐,据说公主要把张九皋保送成第一名。

   这些坏消息足以让人灰心沮丧。然而王维不愿放弃。他决定再度拜会一个人——岐王李范,也就是杜甫后来“岐王宅里寻常见”的那位。他是皇帝李隆基的弟弟,也是大唐诗歌俱乐部名誉主席。据说此人“爱儒士,无贵贱为尽礼”,常在家里搞文学party。

   王维找到了岐王,说:“马上京兆府试,你妹玉真公主要保送才子张九皋,这如何是好?”

   岐王终究爱才,很快下定了决心:“五天之后,你来见我,带上两样东西。”

   他殷殷叮嘱王维,这两样东西分别是“子之旧诗清越者,可录十篇”“琵琶之新声怨切者,可度一曲”。

   五天后的一次聚会上,凭借着小清新的诗文和一曲琵琶,王维上演了一出“大唐好声音”。

   岐王在一旁猛敲边鼓:“若使京兆府今年得此生为解头,诚为国华矣!”

   煽动之下,玉真公主已成了王维的铁粉——“召试官至第,遣宫婢传教。维遂作解头。”也就是内定王维当第一名。

   京兆府试之后,王维的试帖诗《赋得清如玉壶冰》满城风传:“晓凌飞鹊镜,宵映聚萤书。若向夫君比,清心尚不如。”虽然尚不如后来钱起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但也确是唐代试帖诗里的佳作。

   功名路上奋马扬鞭

   当王维在京城正少年得志的时候,同龄人李白仍然不务正业,学剑、修仙、学纵横术,什么都玩。

   他游逛成都,走访司马相如的琴台,写下了不少诗赋和这位800年前的大才子较劲。

   27岁那年,李白游历到襄阳,朋友圈里多了一位年长他12岁的孟浩然。

   那些日子里,孟浩然和李白很可能一起喝了不少酒。某一次,他借着酒劲对李白说:“兄弟,说句心里话,我还想试一试,去趟长安。我觉得自己还有戏。”

   李白要送孟浩然走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开元十六年三月,黄鹤楼。绝美无匹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由此诞生。

   分别之后,两人明显加快了博取功名的步伐。已近四旬的孟浩然感到时不我待,直奔长安参加考试;李白则年近三十,他选择的道路是树立名声、先取外围。

   就在孟浩然出发前往长安的前一年,朋友圈里传来好消息:好友王昌龄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极可能是这件事激发了孟浩然的功名心。王昌龄是干过农活的,我老孟世代书香,岂能不中?

   飞舞的雪花中,孟浩然向长安进发。

   到长安已是早春,然后孟浩然就落第了。

   无法确切地解释他为何会落第。从开元十一年到二十三年,有王昌龄、崔颢、祖咏、储光羲、綦毋潜、常建、王维、薛据、刘长卿、颜真卿、贾至、李颀等一大批诗人及第。但这长长的名单中,就容不下孟浩然。

   愤懑,痛苦,失望……孟浩然心里五味杂陈,滞留在凄风苦雨中的京城,觉得没脸面回家乡。朋友圈的气息十分低沉:“少年弄文墨,属意在章句。十上耻还家,裴回守归路。”

   唯一的安慰,来自于王维。他们在长安相遇,言谈十分投机。他们在当时压根没想到,未来两人竟被并尊为“王孟”。要知道,当时和王维齐名的可是崔颢,就是那个凭着“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秒杀李白的猛人。

   王维宽慰着孟浩然:“放宽心回家吧,去痛饮田家的酒,去读些有趣的书,何必像司马相如一样非要献什么《子虚赋》,为功名所困呢!”

   孟浩然淡淡一笑,饮尽杯中酒,给王维留下一首诗,作为最后的告别: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白衣飘飘的年代

   孟浩然飘然远去了,而李白的活动越发频繁。

   他的朋友圈质量猛进,有前辈诗人贺知章,有当朝权贵玉真公主、崔宗之、韩朝宗,有同辈诗人王昌龄。还有一些搞不清楚来历的怪人,比如一位号称“相门子”的岑勋,以及一个神神道道的隐士元丹丘。

   这两人大大地沾了李白的光,稀里糊涂地被李白写了一笔,从此名留千古——“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光阴似箭,辉煌的“开元盛世”渐渐过去,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天宝元年秋天,李白达到了人生的“巅峰”,在朋友的推荐下,他被皇帝老儿召唤入京,面君于金銮殿,供奉翰林。那个浪荡公子终于登堂入室,自己也要成为大V了。

   李白是否曾让高力士难堪,暂且存疑。但他的确一度受到超规格的待遇,据说皇帝“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几乎要亲自喂饭。有谁记得李隆基给老婆杨玉环喂过饭?

   然而好景不长,李白很快受到了杨贵妃、高力士等人的谗毁,即所谓的“秋风摧紫兰”,最后被买断工龄,赐金还山,遭到了体面的解雇。

   这一年他虽然失业,却也收获了两样珍贵的东西——友谊和爱情。他遇到了一位姓宗的姑娘,两人志趣相同,后来患难相依,成就了一段完满姻缘。此外,他的朋友圈里还多了两个人——杜甫和高适。

  三个无业游民在大梁、宋中一带痛饮狂歌,骑马畋猎。与此同时,王维正给奸相李林甫写着颂诗,“谋猷归哲匠,词赋属文宗……朝夕仰清风”,而李、杜、高三人压根就够不着李林甫,想巴结都没门。

   李、杜、高索性放开了怀抱,“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在他们论交的酒垆里,一旁的酒客谁能料到,这三个疯疯癫癫的人,居然一个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个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是伟大的边塞诗人?这大概也是盛唐才能出现的奇景。

   离乱中各奔前程

   时光飞逝,在盛唐诗人的朋友圈里,一些年长的大V故去了——张说去了,张九龄去了,孟浩然去了,贺知章去了。他们留下了“海上生明月”“波撼岳阳城”等千古佳句。

   “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的局面急转直下,分裂成好几个政治集团。几个诗人也被战争和政治的巨浪抛向四面八方。

   他们或主动、或被动地分道扬镳了:高适投奔了老皇帝李隆基,杜甫投奔了肃宗,李白投奔了永王,王维加入了“伪军”。

   杜甫安顿好妻儿,冒死投奔在灵武的新皇帝肃宗。途中他一度被叛军俘获,却因为身份卑微而被忽略。经历千辛万苦出现在唐肃宗面前的杜甫,蓬头垢面,鞋子豁口,露着脚丫,体面全无。年轻的肃宗看见杜甫如此忠心,不禁感动,很快封了他一个官——左拾遗。

   王维和杜甫一样也被叛军劫持到洛阳,被迫屈服当了叛军的“给事中”。当时像王维一样被形势所迫参加“伪军”的不少,连宰相陈希烈都当了叛军的中书令。

   李白本来好端端地在庐山隐居,偏生一心想杀敌平叛、报效国家,恰巧庐山接近另一个政治集团——永王李璘的势力范围。李璘几次派人来庐山猎头,邀李白加入团队。

   李白顿时豪情满满,天真地以为杀敌报国的机会到了,大唱着“为君谈笑净胡沙”,高调宣布加盟。

   不幸的是李璘被亲哥哥唐肃宗李亨给灭掉了。

   崩溃的永王部属中,李白显得非常刺眼。他顶着附逆、造反的帽子,天下虽大却无处可逃。更讽刺的是,被派来攻打永王李璘的那位大人物、新晋淮南节度使,居然是高适。

   安史之乱中,高适凭借着自己政治上的敏锐,一路高升,一直做到了正大军区级的节度使。

   李白彷徨无地,跑到彭泽自首,随即因为附逆的严重罪名被投入狱中。

   相比之下,王维是当过叛军伪官的人,叛军被平定之后,行将被严惩,却因为及时地拿出了一首“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证明了自己不忘唐朝之心,再加上弟弟的营救,最后平稳过关,照样当官。

   李白投靠的毕竟是李唐宗室,下场反而惨得多。

   繁华散尽

   监狱中的李白“星离一门,草掷二孩”。他想起了高适,打算向他求救。这首求援诗叫作《送张秀才谒高中丞》。

   在诗里,李白大大赞颂高适的平叛功绩,把他描绘成一个安邦定国、经天纬地之人。末了,他才把话题引到了二人情谊上:“但洒一行泪,临歧竟何云?”

   这封信石沉大海。最后营救了李白的是他的继室宗氏和一批朋友,这个名单里没有高适。

   和李白不同,此时的杜甫度过了人生中一段体面而美好的时光。

   他和王维、岑参等一些臣子,形成了一个小圈子,朋友圈中互动频繁,点赞频频。分别唱和贾至的《早朝大明宫》就是缩影。

   这个其乐融融的小圈子,已是盛唐诗人朋友圈最后的回光返照。很快地,杜甫、贾至、严武接连被贬,诗人们各自星散,杜甫也日渐穷困潦倒。

   在杜甫生命的最后几年,那些伟大的朋友渐渐停止了更新:761年王维离世;762年李白故去;763年,和他交情深厚的房琯辞世;764年轮到了画师郑虔和诗人苏源明,后者甚至是饿死的;此后死去的是高适、严武、韦之晋……了解这些情况,我们才能读懂杜甫那首《存殁口号》:“郑公粉绘随长夜,曹霸丹青已白头。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间不解重骅骝。”字面上叹息的是郑虔和曹霸,但又何尝不是写给所有逝去故人的挽歌。

   770年,在漂荡于湘江的一叶小舟上,杜甫得到了老友岑参故去的消息。那年冬天,杜甫在舟上死去了,终年59岁。盛唐诗人的朋友圈繁华散尽,至此终于停止了更新。

上一篇:蜗角     下一篇: 一个真正美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