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互联网的弄潮儿

作者:吴晓波 来源:浙江大学出版社《腾讯传》一书

  中国首批互联网人

  1995年4月,马化腾在深圳接待了一位叫丁磊的浙江宁波人。丁磊的身材与马化騰差不多,都是1.8米左右,更巧的是,他们都出生于1971年10月。

  作为惠多网深圳站的站长,马化腾有义务接待“南漂”到深圳的惠多网网友。而此时的丁磊,正是一个迷茫的无业青年。他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主修微波通信专业,辅修计算机。这是一位对电脑有着狂热爱好和超人直觉的技术天才,而且从一开始就打算创办一家属于自己的电脑企业。在大学同学录上,有同学给他留言:“希望你早日实现拥有自己的电脑公司的愿望。”大学毕业后,丁磊回到家乡宁波,在电信局当了一名工程师,在机房里,他成为惠多网最早期的前100名用户之一。也正是在那时,他知道了深圳的马化腾。

  到1995年春天,丁磊再也无法忍受平淡而乏味的生活,他决定“开除自己”。这一想法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但他去意已决,“这是我第一次开除自己,但有没有勇气迈出这一步,将是人生成败的一个分水岭”。他孤身一人跑到热浪滚滚的南方,到处乱逛,拜访了几位网上已十分熟稔却从未见过面的网友,他想看看他们到底长什么样,有什么稀奇的想法。在深圳,他遇到了同样焦躁而找不到方向的小马站长。这一年5月,丁磊加盟了一家美国数据库软件公司Sybase的广州分公司,成为一名技术支持工程师。

  正当技术员出身的马化腾与丁磊在南方茫然对望的时候,一些看上去与信息产业毫无专业关系的人手忙脚乱地踢开了一片新天地。

  就在那年4月,一个叫马云的31岁大学外语教师在浙江杭州创办了“中国黄页”网站,它于5月正式上线,自称是第一家网上中文商业信息站点。马云想要创造一个面向企业服务的互联网商业模式,赚钱的方法是鼓动企业把自己的商业信息挂到网上。

  1995年5月,应用化学专业出身的张树新与丈夫在北京创立瀛海威公司。她的“瀛海威时空”宣称是国内唯一立足大众信息服务、面向普通家庭开放的网络,“进入瀛海威时空,你可以阅读电子报纸,到网络咖啡屋同不见面的朋友交谈,在网络论坛畅所欲言,还可以随时到国际互联网络上走一遭”。在中国互联网的初创时期,瀛海威扮演了启蒙者和领跑者的角色,它是第一家形成了公众品牌效应的网络公司。张树新在中关村白颐路(现称中关村大街)南端的街角处,竖起了中国互联网产业的第一块广告牌:“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它被很多人当成了路标。

  7月,已经拿到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博士学位的张朝阳碰到同校的尼葛洛庞帝,一下子被互联网迷住了。他决定放弃当一个“李政道式的物理学家”的理想,投身于更让人激动的“数字化生存”。在尼葛洛庞帝的协助下,张朝阳成功融资100万美元,于这年年底回到北京,想做一个叫“中国在线”的项目。

  日后证明,马云等人走在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上,尽管他们将遭遇种种挫折,而且并不是每个人都走到了成功的终点。

  进入1996年,随着华裔青年杨致远在美国的巨大成功,雅虎模式成为中国互联网创业者们竞相模仿的对象。而一直为找不到网站模式而苦恼的张朝阳则决定完全照搬雅虎,他请人开发中文搜索引擎,起名“搜狐”,极像雅虎的“表兄弟”。

  我们一起办一家企业吧

  从1996年的下半年开始,内秀喜静、一向与同学走动不多的马化腾经常跟张志东泡在一起。

  在几位腾讯的创始人中,张志东是唯一的宝安当地人,自称“土著”。

  大学时期,张志东与马化腾同班,不过关系并不密切。“我跟他不是一个寝室的,他在701,我在725,在楼道里隔几个房间。”回忆那时的马化腾,张志东的印象是,“他挺有毅力的,早上经常绕着学校跑一圈,应该跑了蛮长时间的,我也跑了一阵,后来没坚持住。”张志东不喜欢运动,他痴迷围棋和象棋。

  本科毕业后,张志东到华南理工大学读研究生,那是中国南部最好的工科大学。在几个创始人中,张志东的计算机算法技术是最好的。他个子不高,外表憨实,甚至性格有些木讷。他总在那里微笑,不过内心坚毅、敏感。也许是家境稍好的原因,张志东从小对物质没有太多要求,即便在腾讯上市,他成为亿万富豪之后,他在很长时间里开的仍是一辆并不奢华的宝来轿车。

  1996年9月,研究生毕业后,张志东回到深圳,进入马化腾曾经实习过的黎明网络公司。他被分在一个专门为电信企业服务的小项目组里,负责给一家寻呼台提供网络服务。就是在那时,他遇到了3年没有联系的同班同学马化腾。

  这是一个十分戏剧性的情景。张志东发现这家公司的一台服务器经常莫名其妙地死机,经过分析,他认为应该是有黑客入侵。他通过一些异常的访问日志调查来源,很快追溯到了IP地址来自罗湖区的润迅公司。在记忆中,他唯一认识的润迅人就是马化腾,而这位同学在大学时就是机房里出了名的病毒高手。于是,他拎起电话就拨给了马化腾。

  “这是你干的事吧?”他用不疾不徐的语气直接问。

  电话那头传来的是一阵熟悉的“呵呵”笑声:“我就是来试试你的水平。”

  马化腾提出见面,约的地点是黎明网络公司附近的名典咖啡馆,这是华强北一带非常出名的程序员聚集地,灯光昏暗,人声鼎沸,来自天南地北的年轻人在那里密谋着他们青涩的梦想。就这样,老同学又走到了一起,在后来的一年多里,他们经常在周末见见面、聊聊天,发生在互联网世界里的种种新闻让他们嗅到了暴风雨即将来袭的气息,他们像海边的两根芦苇一样兴奋不已。

  对此时的马化腾来说,尽管北方的张树新、张朝阳等人的动静让他颇为羡慕,可是真正刺激到他的,却是那个不久前刚刚接待过的惠多网网友,来自宁波的同龄人。

  丁磊在Sybase上班一年后,又跳槽到一家叫飞捷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他在那里用火鸟程序搭了一个基于公众互联网的BBS系统,从此告别了相对小众的惠多网,也告别了马化腾。这时,他留意到一个互联网的新动向:1996年7月,美国人杰克·史密斯推出了免费电子邮件系统hotmail;一年后,比尔·盖茨以4亿美元将其收购,并把它运行于微软的Windows平台上。丁磊敏锐地意识到,电子邮箱将是一个前途无量的互联网基础服务。他拿出全部的50万元积蓄,悄悄注册成立了仅有3名员工的网易公司,然后与华南理工大学的二年级学生陈磊华一起,开发出第一款中文免费电子邮箱系统。

  这个发明让丁磊成为中国互联网产业第一个赚到真金白银的创业者,他把这个邮箱系统以119万元的价格卖给广州电信旗下的飞华网。之后,全国各地电信公司开办的网站——当时大多叫作“信息港”,比如北京信息港、成都信息港——纷纷向他采购。丁磊每套售价10万美元,凭借这一系统,他很快成了一个声名鹊起的百万富翁。

  丁磊的故事让小马站长再也坐不住了,他后来说:“我在润迅的时候也曾想到要开发邮箱系统,但是晚了,当时也没有人支持我,就我一个人在做。丁磊搞出来了,成立了公司。应该说我受他的影响,就觉得互联网好像还是有机会创业的,所以也想做些什么事情。”

  1998年春节后的某一天,马化腾约张志东聊天,在润迅公司所在的金威大厦附近的一家咖啡店里,他突然对张志东说:“我们一起办一家企业吧。”

  崛起

  绝大多数人的创业,都是过往经验的一种延续,马化腾也不例外。他兴奋地向张志东描述即将创办的公司的主打产品:把刚刚兴起的互联网与当时非常普及的寻呼机联系在一起,开发一款软件系统,能够在寻呼机中接收到来自互联网端的呼叫,也可以接收新闻和电子邮件,等等。马化腾把这套系统称为“无线网络寻呼系统”,它的销售对象是全国各地的寻呼台。

  这看上去是一个不错的创意,既与润迅的专业有关,又有他之前开发过的股霸卡的影子,还似乎得到了丁磊“卖系统”的启示。马化腾在寻呼服务领域浸泡了5年,而张志东则是做集成系统的高手,所以,他们联手正是“天作之合”。當然,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头头是道的分析都非常不靠谱。

  张志东被马化腾打动了,当时的他正打算离开黎明网络公司。他有一位姑姑在美国,按家里的安排,他要出国去投奔姑姑。马化腾的邀约让他多了一种选择,而他确实也对马化腾描述的产品很感兴趣。“我们那时都没有想发财的念头,就是要干一点儿自己喜欢的、有价值的事情。”他后来这样说。甚至在辞职这件事上,他的动作比马化腾还要快:“我先离开了黎明,然后,他才下决心从润迅出来。”

  接下来的几个月,马化腾和张志东开始寻找创业伙伴。先是张志东找到陈一丹,他们一直走得比较近,曾经结伴出去旅游。陈一丹在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工作很安稳,而且在两年前已早早结婚,过上了小日子。不过,听到能和好朋友一起办企业,还是颇为心动。他回家跟妻子商量,当时的顾虑是:万一失败了,家里的经济来源怎么办?这时,他的妻子说:“没关系的,我还有一份工作。”陈一丹日后说:“一直到今天,我还深深感念妻子的这句话。”马化腾还找了从初中开始就同班的许晨晔,他在深圳的电信数据通信局上班,当然更有专业上的优势。

  当这4位同学坐在一起的时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发现了一个问题:没有一个搞销售的。

  这时候,“第5人”曾李青出现了。

  曾李青出生于1970年1月,比马化腾年长将近两岁,却和马化腾是同一年毕业的。他就读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专业,毕业后在深圳电信数据通信局工作。曾李青身材魁梧、能言善辩、性格开朗,与马化腾和张志东完全不同。年纪轻轻的他有过一项纪录:他曾以一己之力,说服深圳的一个房地产开发商投资120万元,建成了全国第一个宽带小区。他在电信局很受重用,是局里下属龙脉公司的市场部经理。就在1998年的时候,电信局整顿“三产”,龙脉面临被裁撤的命运,曾李青前途彷徨,正好碰到了四处寻找销售专才的马化腾。

  曾李青回忆说:“我与马化腾、张志东第一次就公司成立的事情见面,是在龙脉公司的那间小办公室里。关上门,我们简单地分了下工,马化腾负责战略和产品,张志东负责技术,我负责市场。”

  腾讯的创办日被确定为1998年的11月11日,但事实上,并没有“正式”的那一天,自1998年春节后一直到下一年年初,马化腾和他的创业伙伴是在忙乱中度过了一天又一天。生活如一条大河,所谓的“源头”,都是后来者标示的产物。

  (奇点摘自浙江大学出版社《腾讯传》一书,辛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