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从银幕走来

作者:蒲琳 来源:读者

  从“预言”到现实

  某种程度上,科幻电影成为科技行业的启蒙者。移动电话之父马丁·库帕就承认,他发明第一台移动电话正是受了《星际迷航》中“通讯器”的启发。

  1968年,一部被誉为“现代科幻电影技术里程碑”的电影横空出世,它就是《2001太空漫游》。电影将未来锁定在了33年后的2001年,“发现一号”太空飞船向木星进发执行太空任务。除宇航员之外,还有一台具有人工智能,并能掌控飞船的电脑哈尔9000(HAL9000)。

  哈尔被设定为一个永远不需要关机,从不出错的人工智能形象。它声音温和友善,让人产生发自内心的暖意。在茫茫太空孤独旅行时,它成为人类最好的交流伙伴。

  影片大篇幅展示了在2001年哈尔与人类的互动,比如与鲍曼下国际象棋并轻松取胜。它可以毫无障碍地理解人类的语言和情感,甚至能够在人类避开自己谈话的时候,读出他们的唇语。在得知自己会被强行关机之后,哈尔还能够先发制人。最终,在杀死3名宇航员之后,哈尔被男主人公拔出了记忆板。

  这部电影中展现了人们对2001年的畅想,尽管我们距离“未来”已经过去17年,人类仍未实现随心所欲地漫游太空,但片中那些接近想象力巅峰的“预言”已经实现。比如,电影中出现的iPad、视频通话的雏形如今已普遍使用,甚至iPod的名字都源于电影中维修小飞船的名字Pod。

  此外,哈尔作为人工智能的雏形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包括Siri在内的现有语音助手都是对哈尔的一脉相承。

  更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在上映几个月后,阿波罗11号登陆月球;29年后的1997年,IBM深蓝超级计算机打败世界排名第一的国际象棋选手加里·卡斯帕罗夫,让深埋电影中的隐喻成为现实。人与AI间的鸿沟

  虽然如何让AI拥有人类一般的认知能力乃至创造力,是当下科学还无法解决的问题,但电影中,AI早已是有了思想和情感的强人工智能。相较于技术原理,艺术更关注的是人性——即人类如何面对AI。于是,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很多电影鲜有糅入硬科幻的人工智能形象展现,更多的是披着科幻外衣去对人性作复杂的探讨,而不是科技或科学猜想推动情节。

  以斯皮尔伯格的《人工智能》为例,它绝对称得上是人工智能影史上不可忽视的存在。就连2003年《黑客帝国2》上映时,纽约观察家也曾这样评论:“影片值得推荐,但不及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人工智能》的一半。”

  1999年,伟大的库布里克骤然辞世,留下一个未完成的电影项目。这个项目萌生于上世纪70年代,却历经波折,直到他去世时仍无法开拍。库布里克离世后,一直就此项目与他有交流的斯皮尔伯格决心帮好友完成这未竟的遗愿,他亲自完成了影片剧本并担纲导演。这就是后来我们看到的《人工智能》。擅长温情的斯皮尔伯格让影片变得老少皆宜,电影里机器男孩对人类的爱与人类的自私形成的鲜明对比,也让观者在落泪的同时开始深思。

  影片前3/4大致讲述了这样的故事:未来,大量拥有智能的机器人为人类提供服务,但是为机器人赋予情感一直被设为禁区。大卫是第一个被植入情感的机器男孩,他作为一个试验品被送给机器人公司员工的妻子莫妮卡,以缓解其失子之痛。大卫的情感程序让他对莫妮卡形成了与人类小男孩毫无二致的依恋与爱,甚至有些过于完美。因为大卫对母亲的爱是“无条件的爱”,所以看起來有些做作和强烈,不符合普通人的情感状态。

  后来,莫妮卡的亲生儿子意外苏醒,大卫最终被抛弃。毕竟人类希望得到的依然是真正的爱——基于血缘的、真实的、不完美的爱,而非机器人“无条件的爱”。大卫坚信自己可以像童话故事里的木偶男孩那样找到蓝仙女,让她把自己变成一个真正的小男孩,重新回到妈妈的身边。可这个信念其实也只是机器人公司设定在大卫体内的一个指令,指令最终指引他回到了自己的诞生地,并意识到自己只不过是量产型号的原型而已。大卫万念俱灰,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却意外地在淹没于海平面下的某公园里,见到了蓝仙女的雕像,他最后在蓝仙女面前苦苦祈祷,希望她把自己变成一个真正的小男孩……

  到此为止,多数人都会认为斯皮尔伯格几近完美地再现了库布里克作品应有的风格。可影片并未就此结束,最后1/4,剧情发生了相当怪异的转变:沧海桑田,人类文明终结,机器人大卫被未来统治地球的智慧生命重新唤醒。大卫提出让智慧生命帮自己找回妈妈,智慧生命说,只要有那个人身体的某一部分,他们就可以复活生命,但那些复活的生命,只能存在一天,当他们在那天晚上睡着后,就会再度死去,所以大卫的妈妈也只能再重新活一天。大卫正好保存着莫妮卡的一撮头发,于是莫妮卡复活,大卫陪着这个用头发克隆出来的莫妮卡度过了人生中最幸福的一天,直到她再次睡去。

  于是,有些人批评,结尾是电影的最大败笔,是斯氏温情泛滥所致,他似乎不忍心看到大卫就那么怀着未竟的愿望死去。但也有人认为,这才是《人工智能》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情节设计,因为库布里克和斯皮尔伯格都明白,生命的终结是神降给人类的最高级诅咒,灵魂的消亡是永恒的宿命,即便是再高级的智慧,也难以突破这个最后关口。这短暂的一天,已经是生命的智慧与这个永恒诅咒相抵抗的极限。

  当这个最后的夜晚来临时,《人工智能》里机器人与人类的鸿沟,升华成了永恒的爱与注定凋零的短暂生命之间的鸿沟。在妈妈的意识就要永远消散之前,曾经经历过那么多痛苦挫折的大卫第一次流下了眼泪。在这一刻,他变成了真正的小男孩。因为直到此刻他才意识到,这一别,是真的再也无法重聚了。AI会变成人类公敌吗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左传》里的这句话,用来形容人类对AI惊惧怀疑的心理,似乎非常贴切。

  自1984年以来,《终结者》系列便将人工智能放在了与人类截然对立的一方。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在自动化和智能机器领域取得突破,并研发出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人工智能防御系统“天网”。“天网”在不断的学习中产生自我意识,视全人类为威胁,发动了审判日,人类与机器的战争就此打响。电影对人类与机器关系的思考、对人类前途的反思颇具前瞻性:如果人类过于依赖机器,可能会酿成巨大的恶果。

上一篇:玉米食物链     下一篇: 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