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鸟与人生

作者:李霖灿 摘自:中信出版集团《李霖灿读画四十年》一书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人的世界中若没有林木泉石、鸟语花香,那将是何等的枯寂乏味。陶渊明的“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之高咏,令人深感意境高远。

  有人说,星是天上的花,花是地上的星。但是花若经过艺术家心灵的装扮,那娇艳就更增数倍,也更加动人心弦。

  1962年,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国宝在旧金山的金门公园展出,真是盛况空前。有一天,值班的警卫来向我报告,说有一个画迷对着南宋李安忠的《竹鸠图》,已经目不转睛地看了两个钟頭,不知道是什么力量吸引了他。《竹鸠图》/李安忠/南宋

  这是一幅好画,毋庸置疑。鸟背上的那片银蓝色的“披屑”也真令人着迷,我昔日在西子湖上用心追逐的迷人的银灰色调都没有令我如此赞叹……正在这时,那个怪人已经走过来对我说:“先生,您可是展览会的主持人?”

  “不错,我正是。您有何见教?”

  他说:“我有个问题不得解,可否请您到我乡间家中一行?我管接管送,还招待早餐。”《竹禽图》/宋徽宗(传)

  在不妨碍上班的前提下,一天早上,他亲自驾车接我到了乡下。我一看周遭情况,马上明白了一半——原来他是一个养鸟人。这下就轮到他大显身手了,他领我到一处最精心构筑的所在,手指向大铁笼,说:“问题就在这里了,这是我最爱的一对好鸟!但是我总不明白,是我的鸟照你们的画而长的呢,还是你们的画是照我的鸟而画?不然怎么会一模一样?”

  我笑得直不起身来,这就是宋画的写实精神奕奕照人之处了。我们立刻就成了莫逆之交,在他那儿享用了一顿丰盛的早餐,还从他那儿知道了这种鸟叫伯劳——原来是它,我们的原签名“竹鸠”也因这一段奇妙因缘而得到了改正。

  宋人的写实精神真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它不仅是外表形似的写实,连对象的灵魂都传达得栩栩如生,最好的例子就是传为宋徽宗所绘的《竹禽图》了。在这幅精彩传神的图画之上,不仅双鸟的眼睛炯炯有神,它们的顾盼之情也使人倍感亲切。《缂丝花鸟图》/沈子蕃/南宋

  另外这两只小黄鸟高踞竹枝之上,分明也有“好鸟枝头亦朋友”的强烈暗示。经过艺术家的渲染指点,我们才有了这种“万物皆吾与也”的体会;经画家的美化,我们才进一步体会到“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的高蹈的人生境界。同样的,不仅是鸟,翠竹也如此枝叶披离、丰茂可爱。艺术家真可感激,他们不但以慧目洞见宇宙万物之美,还搭了一座同心桥,使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也能领略到生物界和自然界的美妙关联。《秋树鸲鹆图》/宋

  “好鸟枝头亦朋友”的好画真不少。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一幅沈子蕃的《缂丝花鸟图》非常有名,因为《故宫名画三百种》这部大书就以它为封面。日本印刷家为求此画如真,还动用精密的计算机解决此难题,原画当更精彩。两只斑鸠双双栖宿在梨花枝头,那副安闲自得、不羡神仙的表情,使人深有体会,一饮一啄、一枝之栖并不难求,且看这两只鸠鸟的嘴眼如何传神。进一步观察,鸟身的羽毛排列得井然有序,宇宙的规律和秩序,不也表达显现于此吗?

  花朵的开合向背以及老柯的虬曲盘错,俱见匠心深情,但是最值得赞叹的,还是绿枝嫩叶的勃勃生意。“生”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仔细观察每一片叶梢的笔尖挑扬,这种闪掣的笔法使整个画面充满了青春的“生”意。“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杜甫的歌咏在这里得以一一表现。

  还有一幅宋人的《秋树鸲鹆图》,是一幅团扇的格局,画一只八哥鸟披着黑大氅,站立在一棵橡树枝柯之上,画家把这只可爱的鸣禽打扮得动人极了。黑大氅的墨色深浅有致,墨分五彩,在这里出神入化,直把八哥鸟的浑圆身体都表现得可扪可触,最俏的是它生在眼前喙上的那丛冠饰,松动披拂,使人想到盛宴中贵妇帽上的鸵鸟羽毛。鸟的服装在生物中是最考究的,没想到连头角上的装饰点缀亦不曾被放过。

  同样的,这幅画上的几片桐叶亦画得动人极了。我常向朋友们“明知故问”:您可曾见过如此“温柔”的树叶?艺术家在这里是造物主,哪怕他原来的灵感来自大自然,但是一经润色,我们亦受感染,从此明白了什么是“一朵花中见世界”,宇宙中充满了“生”意。

  明代的唐寅也画了一幅《枯槎鸲鹆图》,这就是纯粹的写意笔法了,和上面几幅的写实风格花鸟画相比,就有重要的意义显示出来。宋人的花鸟画是以笔墨去将就大自然,明代唐寅的这一幅就是以笔墨为主调,树枝、树叶和枝头好鸟不过是作画的素材和凭借而已,所以通体只见一片笔墨调和,浓淡合宜。好一派风和日暖的天气。唐伯虎一生坎坷,像这样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作品实在难得。

  南宋的吴炳曾画了一幅《榴开见子》的团扇册页,画一只扭身婉转的小鸟,高踞在裂开口的石榴果枝之上,亦可以说是“好鸟枝头亦朋友”的另一样本。

  中国有许多不合理的事情,这在开口石榴的主题上亦可以充分表现出来。也许这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无以名之,强名之曰“影射假借”之法——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明明是一幅石榴果实裂口的图画,却说是“榴开见子”,这个“子”字原是石榴籽粒的意思,不过在这里一语双关,有《百子图》的祝祷之意在内。往昔我国是农业社会,男子就是“田”中工作的主“力”,希望人手越多越好的祝颂之词到处可见。文王百子、五世其昌,都是最好的例证。

  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明代徐渭的《榴实图》,可以说又另是一种怀抱了。徐文长以对角线的构图画出这幅杰作,还在上面题了一首诗:“山深熟石榴,向日笑开口。深山少人收,颗颗明珠走。”明眼人一看,便知道徐文长是在骂世人都瞎了眼,他自己正是“伤心人别有怀抱”,怀才不遇、笑傲王侯,“日”字便有皇帝老子不欣赏的意思在内,所以只好颗颗明珠,一齐撒落在荒野荆榛之中了!

  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对徐文长的水墨画大革命非常倾慕,也画了一幅《石榴图》,凌乱破碎叶,一枝老石榴,并在上面长短纵横,以草书写下这样的题识:“山深秋老无人摘,自迸明珠打雀儿。”

  千古之下,我们对一生坎坷的徐渭,真禁不住要掬一把同情之泪了。世无见赏知音,只好舞文弄墨以示胸怀,感慨何其深,谁能识其心?

  明清之际的八大山人朱耷,本是明代宗室之后,近年来声名鹊起,因他的身世和处境都迥异于常人,所以他的画格亦高迈脱俗。他在以“传棨”为名之时,曾画过一幅《开口石榴之图》,这就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有名的传棨册,那时画得也很平常,但他年事较高,意境益奇,另一幅《石榴图》就令人刮目相看了。他用笔老辣到这种程度,简化到这种程度,苍凉到这种程度,从何处得此意境,令人无限感慨。这岂止是画,简直是诗、是血、是泪!诵曹雪芹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们了解八大山人之悲愤心绪:清灭明之后,明代宗室之处境极其艰险,诗穷而后工,悲愤泣血之余,才有这种惊人的造诣。

  南宋牧溪的《六柿图》名震寰宇,不仅是花鸟画史上的登峰造极之作,而且充满了诗情画意和哲思禅意,非但墨色推移达到化境,书法的意味和哲思的深邃都令人一见倾服。花果画到了这种境界,只有以无上神品之贊誉来景仰了。

  一连串的花果禽鸟,都是在艺术上写实、写意、写趣的佳例,也说尽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好鸟枝头亦朋友”使我们想到了“布谷”和“不如归去”,“落花水面皆文章”使我们想到了“十步之内,必有芳草”。人间佳境,触目皆是,一朵花中见世界,几声鸟啼见真情。鸟语花香,岂止是人间的赏心乐事,亦是艺术家追求的极诣高标。交光互影地去深深体会,我们就会知道此中有真意,诵“人生短艺术长”之名言。我知道不必遥谈什么千载之后,即在眼下,也必有素心知音。

  (筱竹摘自中信出版集团《李霖灿读画四十年》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