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二终究是武大

作者:鲍鹏山 摘自:学林出版社《江湖不远》一书

  武松杀嫂,被流放,经过有名的十字坡,识破孙二娘的蒙汗药,压翻孙二娘在地。张青赶来,求武松手下留情,又问:“愿闻好汉大名!”武松道:“我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都头武松的便是!”

  不知有多少讀者会注意到这个细节——武松在介绍自己时,前面有一个头衔:都头。这是不该被忽略的细节。今人的名片,总要印上那些被任命或授予的各种大大小小的头衔,古今是一样的。问题是,此时武松哪里还是都头?不过是一个流配的囚徒。追根究底,他做都头总共四个月不到,此前他也就是一个流浪江湖的逃犯。他二十六岁(初见潘金莲时他自称二十五岁,此时过了一年)的生命里,当都头也就四个月,可是,这四个月的“都头”生涯,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他的生命里,成为他二十六年生命历程中最值得骄傲、自豪和向人炫耀的东西了!

  其实,小小的“都头”,每个县都有好几个,庸才尽有。而能打虎,能轰轰烈烈为兄长报仇的,能有几个呢?但是,这些都不行,还是一个小小的体制内的职衔为人们承认!这真是让天下英雄泄气、无奈的现实!

  张青道:“莫不是景阳冈打虎的武都头?”武松回道:“然也!”注意这个“然也”,是何等得意,何等自豪!

  但是,这样的英雄事迹,还是不能够支撑他的人生自信,必须有一个体制内的职衔,方才觉得有面子。这种文化,拘束了多少英雄,扼杀了多少英雄!

  这也是宋江后来处心积虑要被招安,并且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愿望,从而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接下来,武松让张青救醒两个公人,大家一起吃酒。座位如下:武松让两个公人上面坐了,张青、武松在下面朝上坐了,孙二娘坐在横头。

  武松何等人物?张青、孙二娘何等人物?但为什么偏偏让两个庸碌公人坐在上头?就因为他们是公人。公人就是公家人,是体制之内的人。

  受压迫、受剥削的民众,对公人,就给予这样的两种待遇——区别只在于场合,并且次序常常颠倒。

  武松到了孟州,帮施恩夺回了快活林,过了一段快活日子。一个月之后的一天,孟州守御兵马都监张蒙方差人来请武松。张都监对武松道:“我闻知你是个大丈夫,男子汉,英雄无敌,敢与人同死同生。我帐前现缺恁地一个人,不知你肯与我做亲随体己人么?”

  武松当即跪下谢道:“小人是个牢城营内囚徒。若蒙恩相抬举,小人当以执鞭随镫,伏侍恩相。”

  武松又一次给我们展示了他的“大人小样”。

  是的,武松是个“大人”,是个英雄,是个豪杰,是个好汉。但是,他经常会露出他的“小样”:有些谄媚,有些讨好,有些巴结,有些奴颜,有些媚骨……说得好听一些,他吃软不吃硬,知道感恩戴德;说得难听一些,一遇到权势,一遇到权势给他一点好处,他马上感激涕零,恨不能肝脑涂地以报。

  阳谷县知县给他一点赏识,抬举他做个都头,他就对知县感激涕零,为知县送贪贿之物上东京打点,尽心尽职;施恩父子几顿酒饭,几句抬举的话,就让他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甘心做人家的打手,还扬扬自得;张都监让他到帐下做一个亲随,说白了,就是一个保镖,他又感激得一口一声自称“小人”,一口一声自认“囚徒”,马上表白赤胆忠心,要为他执鞭随镫,鞍前马后地侍候……八月中秋,张都监让武松参加他的中秋节家宴,又唤出一个心爱的养娘,叫玉兰。张都监指着玉兰对武松道:“此女颇有些聪明伶俐,善知音律,极能针指。如你不嫌低微,数日之间,择了良辰,将来与你做个妻室。”

  武松又一次感激涕零,起身再拜,道:“量小人何者之人,怎敢望恩相宅眷为妻?枉自折武松的草料!”这话我们怎么这么耳熟?

  是的,当初,施恩的父亲要施恩拜武松为兄,武松也诚惶诚恐,说“枉自折了武松的草料”;现在,张都监要把自家的养娘嫁给武松,武松又说“枉自折武松的草料”。

  无论你是多么大的英雄,只要你没有官职,不论碰到多么小的官,你马上就泄气了,马上就吃瘪了,英雄马上就成了狗熊……武松能打虎,是人中俊杰,可是,碰到一个小小的县令,一个小小的监狱长,一个都监,他马上就立地矮了三尺,武二矮成了武大,成了精神上的武大郎,人格上的“三寸丁谷树皮”。

  武二啊,终究还是个武大。

  (盈盈摘自学林出版社《江湖不远》一书,黎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