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红旗渠

作者:杨震林 摘自:读者

  八百里太行一路向南,在晋冀豫交界处造就了一段峻奇险绝的“北雄风光”,却也因壁立如刀削而阻隔交通,被视为畏途。悠悠千百年,巍巍太行与“愚公移山”结下不解之缘,20世纪中期,又诞生了“人工天河”红旗渠。林县人民怀揣“誓把河山重安排”的雄心和“引漳入林”的梦想,在太行山上凿崖填谷,削平山头,架设渡槽,凿通隧洞,终于成渠,全长1500公里。红旗渠蜿蜒盘曲,漳河水越岭翻山,在分水岭分作三条干渠后,四散为千万条支渠、斗渠和毛渠,润泽干渴的庄稼,染绿苍黄的山林。

  我每每探访红旗渠,灵魂都受到难以言喻的震撼。当我在山下仰望,见山腰间那一段段渠身巨龙般隐伏于密林,胸中便油然升腾起敬意。当我俯下身子,双手触摸那一方方质地厚实、紧紧相依的渠石,禁不住屏住了呼吸。当我仔细辨认嵌于渠岸的石柱上模糊的“承建”字样时,顿时明白了它不朽的秘密——那一刻,青山不语,大地低伏,我却仿佛看到了漫山遍野红旗招展,听到了千万人声响彻寰宇。

  这是一条英雄筑就的渠,是勇气和智慧缔造的奇迹。

  林县有着沧桑斑驳的历史人文印迹,而有3条渠、3个人,在当地人的记忆里分外清晰。第一条叫天平渠,由元朝任知州的李汉卿牵头修筑。引天平山清流,以缓解当地干旱缺水的状况。虽只牵涉十几个村庄的人畜饮水问题,却给后人以启示。第二条叫谢公渠,由明朝万历时任知县的谢思聪组织官民修筑。引洪谷山泉出山,解决沿渠40多个村庄的人畜用水和灌溉问题。

  第三条就是红旗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各地大兴农田水利建设,林县也陆续建成了弓上水库、南谷洞水库等水利设施。1958年大旱,境内河流和新建水库干涸见底,县委书记杨贵等人在深入考察的基础上,提出“引漳入林”的创造性设想,得到河南、山西省委的大力支持。经过10年苦干,红旗渠逶迤于太行,漳河水穿山而来,彻底改写了林县干旱缺水的历史。时至今日,林县人民仍然亲切地称呼杨贵为“老书记”。

  历史反复证明,谁能急老百姓之所急,干实事、谋实绩,谁就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红旗渠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有人唱起了电影《红旗渠》里的歌曲,我沉浸其中有所思。为什么这一奇迹会发生在这里?是什么让原本沉默的山民迸发出气壮山河的豪迈勇气?又是谁使了什么手段,让滔滔的漳河水乖乖听话,一个山上流淌,一个山下东去?巍巍南太行,苍茫黄土地,不知能否解答我的问题。

  林县地处南太行,北临漳河,西倚太行,南通河洛,东望平原,是黄土高原东出和北上华北平原的必经之路。山左山右、大河上下的文化交流深入,中原文化的智慧包容、三晋文化的务实求新、燕赵文化的慷慨豪气,在南太行激荡交融,孕育了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愚公移山精神,也塑造了当地人倔强、隐忍、朴实的秉性气质。这些鲜明的文化基因和地方特质千百年来沉淀于当地人身上,在波澜壮阔的20世纪得以彰显。

  林县是革命老区,经抗战和解放战争洗礼,是太行山前坚强的红色堡垒。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一批优秀的林县儿女逐渐成长起来,在林县全境解放后,又积极加入南下支队解放东南、建设东南。他们中有的牺牲,有的扎根基层,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忠诚、勇敢、坚韧、奋斗、奉献的精神与红旗渠精神一脉相承。杨贵等从战争中走来的党员干部,不计个人得失,坚持实事求是,不跟风、不虚报、不唯上,为红旗渠的上马积累了宝贵家底。他们的气质、做派与谷文昌同源同根,自觉做到了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革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革命也激发了当地干部群众骨子里的倔强、勇敢,点燃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豪情,最后汇聚成“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伟力。

  我仔细翻阅相关资料,对红旗渠有了更深的认识。20世纪60年代,工程技术条件落后,仅靠人力、炸药和简陋的工具,在绝壁悬崖下一锤一钎劈山修渠,施工之难、工程量之大难以想象。在红旗渠纪念馆,穿行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我真切地理解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含义。红旗渠动工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上级无力支持地方建设,林县党委、政府不等不靠,迎难而上,“自力更生是法宝,众人拾柴火焰高,建渠不能靠国家,全靠双手来创造”。如此浩大的工程,当年贫穷的林县人民是怎样“自行解决”的呢?一张张图片,一段段影像,一件件实物,一行行文字,为我们再现了当年的感人场景。全县50万人口,先后有30多万人上山参加过修渠。人们住石崖、宿山洞、吃粗粮,劈山造渠不休不止,其斗志之昂扬、决心之顽强,令人肃然起敬。渠一修就是10年,其间全县所有干部甚至每月从29斤口粮中挤出2斤支援修渠,连县委书记杨贵也曾经饿着肚子晕倒在工地。这样的自力更生,如何不让人震撼?这样的艰苦创业,谁见了不动容?杨贵(中)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背后,闪耀着人民群众创新、创造的光芒。总干渠从渠首到分水岭70多公里,落差仅有10多米,且渠线全部位于悬崖峭壁上,对测量和施工精度要求很高。吴祖太作为技术员,带着一批边学边干的“土专家”,使用仅有的一台简陋的测量仪器,居然成功地完成了这一技术挑战,令人惊叹。为解决总干渠与浊河交叉的矛盾,别出心裁地设计、建造了一个“坝中过渠水,坝上流河水”的空心坝,让渠水不犯河水;修建桃园渡槽时发明了“简易拱架法”,设计建成了“槽下走洪水、槽中过渠水、槽上能行车”的“桃园渡桥”,构思巧妙;山上垒砌渠墙需要大量物料,仅靠人拉肩扛效率低下,于是土法上马,在空中架起“空运线”,把石灰、沙、水等从山下直送到山上工地;开渠凿洞挖出了大量渣石,于是变废为宝沿渠修建道路,既不使废渣压地,又能以渠带路、以路带林,两全其美;紧挨着工地露天明窑烧石灰,不仅满足了砌渠所需,还提高效率、节约成本、节省运力。依靠勤劳智慧的双手,这些平凡人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留下的岂止是一条物理意义上的渠?

  幸福不会自天而降,它是对奋斗者最好的奖赏。林县人民勤劳勇敢,修筑了红旗渠,彻底改变了因缺水而多舛的命运。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绿水青山,干涸土地变成沃野良田,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还铸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但更值得钦佩的是,林县人民并没有满足现状而就此止步,而是有了更新、更远大的梦想,踏着改革開放的时代节拍再出发、再奋斗,为红旗渠精神注入了永远在路上、敢为天下先的活的灵魂。徜徉在红旗渠纪念馆里,我看到了一支支建筑大军走出大山,扮靓了大城市,富裕了小家庭,一座座工厂遍地开花,显示出勃勃生机;看到了红旗渠、大峡谷变成了“金山银山”,山城林县变成了现代化的新林州。奋斗是永不停歇的追求,追求是与时俱进的奋斗。从林县人民拼搏进取的轨迹里,我看到的是更多国人奋斗的光与影、心和梦。

  命运由自己掌握,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永远不过时,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永远不能丢。让我们以奋斗者的姿态,向红旗渠精神致敬!

上一篇:柔软的力量     下一篇: 阿来:酷到骨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