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有反馈

作者:万维钢 摘自:电子工业出版社《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一书

  人在很多情况下会高估自己的知识。我們以为自己知道,其实不知道。如果一个学生把教科书里的东西看过好多遍,每次看的时候都感觉看得很明白,他会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可是一旦考试就发现自己并没有真正理解。其实把一本书看好多遍,只是让我们对这个东西“熟悉”,而熟悉并不等于理解。想要真正理解,唯一的办法是考试和测验。这就是反馈。没有测验,你拥有的知识只是幻觉。

  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很可能非常不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需要一个旁观者来指出我们自己注意不到的错误。

  现代科研体系中公认的最重要的一条反馈措施,叫作“同行评议”。假如你有一个科学发现,也写好了论文,但不管你这个人的名气有多大,编辑有多么信任你,也不可能立即发表你的论文。编辑一定会找到一个或者几个跟你在同一领域的专家——这些专家的名气可能不如你——让他们先私下审读一下你的论文。他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意见,从研究方法问题到语法问题等。审稿通常是匿名的,有时候审稿人提的意见实在无理,作者可能会感到非常恼火。

  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我既写论文,也给他人审稿。我注意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哪怕只有一个审稿人,双方往来只有一次,也能让一篇论文提高不少。仔细想想,这其实有点奇怪,因为论文投出去之前作者往往已经修改了多次,而且通常是几个作者合作,每个人都要反复地看。可即便这样,审稿人仍然能提出过硬的意见,让你非得再修改不可。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研究者在做这个项目的时候,已经被自己的想法所吸引,陷在里面,往往想的是“怎么把这个项目早日做成”“怎么让别人接受我的想法”。如果你的一切思维都围绕着“这么做是对的”进行,就很难再从别的角度看这个项目。而审稿人在拿到论文之前对这个项目一无所知,他没有陷进去,反而能用更客观的眼光去看问题。

  再牛的科学家,也需要同行评议,这就如排名世界第一的网球运动员也需要教练一样。反馈者不见得比你的水平高,关键是,他们不是你,他们可以从你看不到的角度看你。

  (秋伟摘自电子工业出版社《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一书,连培伟图)